近日,本报独家报道了“扬州姓氏”文化现象,引起市民的极大兴趣。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的户籍专家沙永祥研究发现,“红”成扬州人取名最爱,有11万多人,而扬州人做宰相最早就是从唐朝来姓开始的。
从两字姓名看,重名的现象较普遍。上世纪60-70年代,由于受文革“破四旧”等当时的特定环境影响,民众无法沿用以前的家谱起名习惯,扬州迎来了两字姓名的流行期,人们纷纷将“红”、“娟”、“梅”、“艳”、“英”、“忠”、“军”、“兵”、“成”、“建”、“健”、“海”、“华”、“俊”等少数汉字作为名来使用,导致两字姓名重名现象极多,姓名独特的文化和个性特点无法得以展现。同一姓名最多的为“张红”2988人、第二名为“李红”2676人、排名第三“王建”2619人,“王红”2612人、“陈红”2414人、“张建”2410人、“王俊”2403人、“王成”2156人、“朱红”2006人、“陈建”1956人分列4-10位。“刘红”“张俊”“李忠”、“张海”、“张成”“王娟”、“朱成”、“陈俊”、“王军”、“张华”、“李俊”、“王华”、“徐建”、“徐俊”、“徐红”、“周红”、“刘建”、“李建”、“李成”、“朱建”、“王平”、“陈娟”、“张军”等姓名均超过千人。而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,扬州排名前十的姓氏中,用“红”“建”作名的人数均过千,而且人数的多少与扬州姓氏的排名基本一致,“红”字当之无愧成为扬州人起名的最爱(姓名中有“红”字的高达114572人),“建”、“俊”字屈居亚、季军。
从姓氏人数看,孤姓或独户的姓氏大量存在。调查中孤姓的至少127个,如上、长、仙、笑、舜、四、雀等,独户(家庭)的姓氏也不下30个,如第九、客、春、革等。比较有趣的是,它们人数虽少,但很多姓都有其独特意义,构成了璀璨的扬州姓氏文化,对中国姓氏的起源、中国人的迁徙及少数民族的融合历程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。
如尧、舜姓,上古社会人类的领袖,中华民族的最早姓氏之一,在扬州各有一人存在,虽是孤姓,却承载了中华民族一段光荣的历史。又如“来”姓则记录了隋代宇文化及扬州兵变的悲剧,隋代扬州曾有过一位杰出的将领来护儿,为隋朝统一中国作为了突出贡献,被炀帝封为“荣国公”,官为右翊卫大将军,其子来整作战最为勇猛,也官至“左光禄大夫”,公元618年,宇文化及在扬州发动兵变,父子俩均被其所杀。来家仅来恒、来济两人幸免于难,后来济官至唐中书令(宰相),在与突厥人作战时战死,扬州人任宰相就是由来济开始。